一、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简介
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为创办于1986年的岩矿分析专业,并于1991年改为工业分析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偏理)、特色(侧重分析测试技术方向)和专业调整需要,2000年以工业分析专业方向为基础申报了应用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依托工业分析方向,获得广西首个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开始化学一级硕士点招生。2016年开始,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2019年,应用化学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应用化学专业现拥有应用化学广西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校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电磁化学功能物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应用电化学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科学实验中心(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测试分析分中心)。本专业设有广西“环境与食品分析技术”特聘专家岗位,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此外,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了“黑料网
—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试剂联合实验室”等,并拥有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广西地矿局分析测试中心、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测试中心等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二、应用化学专业简介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获得化学应用、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学研究等初步训练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及其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胜任化学、化工、能源、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分析监控及研发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可以在相关企业、单位中承担重要任务或成为业务骨干,或作为中小型项目技术负责人,有能力参加方案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应用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分析实践能力,胜任现代分析测试相关领域复杂实际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
(2):跟踪应用化学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综合利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分析检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具备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和协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管理。
(4):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开展实践活动。
(5):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并通过自主学习等途径适应相近领域的工作岗位需求,具有职场竞争力。
3.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应用化学
主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主要专业课: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专业英语、现代化学实验综合、AI赋能有机波谱新析、分离科学与技术、化工原理、生物化学等。
4.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分析测试岗位技能培训、分析化学技能实习、分析方法设计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教学实习基地有:广西地矿局分析测试中心、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中国地质科黑料网桂林岩溶研究所测试中心、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测试中心、桂林市环境监测站、防城港环境监测站、桂林市质检所、玉林市质检所、桂林市药检所、桂林市海关等十几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主要专业实验室
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包括:电化学实验室、光谱实验室、色谱实验室等)、工业分析实验室、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等。
6.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每年都有较多同学考上校内外的硕士研究生,包括:黑料网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地质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
三、应用化学教研室教师情况
1. 师资力量
应用化学教研室承担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方向)博士点、分析化学硕士点、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等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本专业现有在编教师22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7%,硕博学历教师达到100%,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9%。本专业另聘有校外教师7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在年龄结构上形成老、中、青梯次合理得当,有较强的发展后劲。生师比为17∶1。
本专业教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分子光谱分析与化学计量学、色谱分析与分离科学技术。专业特色在于服务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大健康等行业产业,重点支持漓江流域水安全监测、广西有色金属与生物质特色资源加工利用过程中品质成分智能监控、以及广西地方高发性疾病诊疗中标志物医学检验及智能诊断器件创制。形成“智能检测—精准调控—赋能产业”特色链条,服务广西区域经济与健康需求,并与企业共建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联合实验室。
近5年来,教研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超千万,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40余件,科研成果获广西区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成果方面:“分析化学”MOOC获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现代化学实验技术”获广西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近年来主持自治区级以上教研项目6项,校级项目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1部获自治区优秀教材奖)。
研究方向 |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电化学分析与生物传感 |
李建平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潘宏程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雷呈宏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张 云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袁亚利 |
博士 |
教授 |
张连明 |
博士 |
副教授 |
朱文远 |
博士 |
副教授 |
李琳 |
博士 |
讲师 |
光谱分析与应用 |
喻敬贤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易忠胜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聂瑾芳 |
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唐宁莉 |
博士 |
教授 |
黄艺鹏 |
博士 |
副教授 |
邹建梅 |
博士 |
副教授 |
闫力强 |
博士 |
副研究员 |
甄士杰 |
博士 |
副教授 |
金文英 |
硕士 |
讲师 |
招蒸红 |
博士 |
讲师 |
黄笛 |
博士 |
讲师 |
李美静 |
博士 |
讲师 |
色谱分离与分析 |
阮贵华 |
博士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吴雄志 |
博士 |
副教授 |
王金华 |
硕士 |
实验员 |